查看原文
其他

长期应用干扰素,或会给身体带来 3 个影响,你应该弄清楚

  龙  莉  

•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,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,获学士学位。先后于成都市儿童医院,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工作。于华西附二院小儿呼吸免疫科进修。

• 擅长小儿肺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哮喘、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诊治,熟悉消化系统、过敏性疾病、儿保等的诊治。


干扰素作为目前常用的抗病毒及抗肿瘤制剂,被长期应用的情况较为常见,除了应用于病毒性肝炎及肿瘤患者,干扰素被用于感冒、肺炎等超适应证病毒性疾病也不少见,那长期注射或雾化干扰素会产生副作用吗?让我们一文为您理清干扰素的研发历史、长期应用的获益和风险。

 

从鸡胚中发现的药物


1957 年,英国病毒学家 Issacs 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,在向鸡胚中注射灭活流感病毒后,鸡胚细胞膜中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,可以抑制病毒感染其他细胞,由于这种物质具有「干扰」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,Issacs 就将这种物质称之为 interferon,意为干扰素[1,2]


此后的研究证实,干扰素其实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作用的反应,因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[2]。根据干扰素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不同,又可以分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 α、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 β、免疫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 γ。目前临床商用的种类主要为干扰素 α[2],但其来源不再是鸡胚,而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而得。根据基因来源不同,又分为基因源于西方白种人的干扰素 α2a 和干扰素 α2b,和源于中国人脐血白细胞的干扰素 α1b[3],具有以下多种明确作用。


抗病毒作用[2]

干扰素与病毒感染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,会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基因,生成抗病毒蛋白 mRNA,从而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,通过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译及病毒的穿入、脱壳及及装配,最终抑制病毒的复制。

免疫调节作用[2]

干扰素通过增强细胞膜上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的表达,调节包括白细胞介素 1、白细胞介素 2、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的活性,使得免疫活性细胞更容易识别和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,最终发挥调节免疫的作用。

抗肿瘤作用[4]

恶性肿瘤形成是细胞生长失控,无限增殖所致。干扰素能够调节多种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,阻滞肿瘤细胞周期、促进肿瘤细胞凋亡,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。


基于以上作用,目前干扰素注射制剂被批准用于乙肝、丙肝等病毒性肝炎,毛细胞白血病、多发性骨髓瘤、慢性白血病、肾癌等肿瘤的治疗[5]。喷雾剂型则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引起的初发或复发性皮肤单纯疱疹(口唇疱疹﹑生殖器疱疹),也被用于尖锐湿疣的辅助治疗[6]

 

干扰素给身体的三种影响,您重视了吗?


虽然干扰素临床应用广泛,但长期副作用不可忽视,以下三种长期应用的副作用,需要被临床医师和药师所熟知。


流感样症状

包括发热、肌肉疼痛、关节疼痛、头痛、疲乏、食欲下降等,发生风险可达 22% ~ 90%,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干扰素引起包括白细胞介素-1、白细胞介素-6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释放,从而引起流感样症状[7]。初次注射干扰素后患者即可出现发热,体温可高可低,高者可达 40℃,可伴有寒战,一般在发热 3 ~ 4 小时后自行退热[8]。在长期治疗中,患者的发热和肌肉关节酸痛症状可能逐渐减轻,但乏力症状可能由于贫血等原因而愈加明显,必要时应该检查患者的血沉及自身抗体,以除外自身免疫相关性发热[7]

血液系统不良反应[7]

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,发生率可达 22.2% ~ 27%,一般与干扰素剂量相关。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一般 < 5%,主要发生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患者。干扰素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,可能与干扰素直接对骨髓祖细胞增殖的直接抑制有关,也可能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、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下降、患者本身基因多态性等有关。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,一般都在用药 12 周时达到最低水平,也可以持续整个用药疗程。如果症状严重的患者就需要停止干扰素治疗,并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或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。

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

包括抑郁、躁狂、失眠、眩晕、共济失调、定向障碍、意识模糊、幻觉、昏迷等,发生率可达 13% ~ 60%[7,8],其主要发病机制与干扰素改变中枢肾上腺素、5-羟色胺、阿片样物质和神经内分泌因子分泌有关,可诱导患者发生或加重抑郁和其他精神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。其中精神疾病的发生风险与治疗前的危险因素、干扰素剂量、治疗时间等相关,长期用药者更需要警惕。例如抑郁多见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,发生率约为 21% ~ 58%,常发生于干扰素治疗 2 个月后,3 个月后达高峰,焦虑则在治疗第 3 ~ 4 个月达高峰。推荐对于高风险患者,应该由心理和神经精神科专科医师及家人进行严密监测[7]


除以上三大不良反应外,干扰素还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改变(如皮疹、皮肤瘙痒、皮肤溃烂),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(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、糖尿病),间质性肺病,视网膜病变等[7,8],由于发病率较低,在此不做赘述。

 

关注超适应证风险,干扰素制剂不可滥用


除了以上不良反应外,国内应用干扰素还存在着超适应证、不规范用药途径的问题。目前国内并未批准将以上干扰素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、肺炎等的治疗[5,6],此时无论应用干扰素注射剂还是喷雾剂,都属于超适应证用药,需要警惕相关执业风险。


此外,我国目前并无批准任何干扰素雾化剂型,采用其他制剂进行雾化治疗,一旦出现问题在法律上得不到支持,非雾化制剂雾化吸入后的稳定性、吸收性、安全性也存疑。2020 年发表的《儿童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处方审核建议》[9]指出,非雾化吸入制剂用于雾化吸入治疗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。非雾化吸入制剂的药物无法达到有效雾化颗粒要求,无法经呼吸道清除,可能沉积在肺部,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,甚至可能存在对肺组织的刺激导致损伤,故不推荐使用。目前国内的部分干扰素制剂中还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、苯甲醇、间甲苯酚等防腐剂辅料[5,10,11]。《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》[12]指出,静脉制剂中含有防腐剂,如酚、亚硝酸盐等,吸入可能诱发哮喘发作。因此用药时更需警惕。


  总  结  


长期以来,人们一直认为干扰素是一种特殊的抗病毒物质,对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没有任何影响。但随着研究进展,我们已经发现其会影响正常细胞分裂及许多细胞功能。干扰素是一系列类似细胞因子的原型,在防御病毒和寄生虫感染、抵抗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,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关,例如在新生小鼠中应用大量干扰素时,可引起肝、肾和肺部疾病,长期应用干扰素也存在许多不良反应风险。早在 1990 年,就有研究指出,我们对干扰素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其治疗疾病的了解还很少[13],结合长期应用干扰素的高发不良反应风险,应用干扰素,我们更应谨慎,非必要不用药。

 

参考文献:下划查看全部

1. 尚云晓, 张国成.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(上). 国际儿科学杂志, 2019, 46(7): 461-464.

2. 谢雯, 吴璐. 干扰素的种类及特性. 中国临床医生, 2012, 40(4): 11-13.

3. 张国成, 尚云晓. 《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》解读.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, 2015, 30(16): 1220-1222.

4. 张婷婷, 仲金秋, 曹玉珠, 等.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. 中国药理学通报. 2017, 33(9): 1195-1199.

5.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说明书.

6. 重组干扰素α2b喷雾剂(假单胞菌)说明书.

7.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.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.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(电子版), 2014,8(1): 108-113.

8. 吴金金, 李成忠.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其处理. 医药专论, 2009, 30(6): 334-338.

9.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(北京), 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》编辑委员会. 儿童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处方审核建议.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, 2020, 35(2): 81-87,136.

10. 聚乙二醇干扰素α-2a注射液说明书.

11. 重组干扰素α2a注射液说明书.

12.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《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》制定专家组.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. 中华医学杂志, 2016, 96(34): 2696-2708.

13. Gresser I. Biologic effects of interferons. J Invest Dermatol, 1990, 95(6 Suppl):66S-71S.


本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

内容审核:虞伊丽、陈静、汪满意

图来源:站酷海洛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